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09的文章

Android 2.0 (Eclair) SDK 發佈與1.6的差異

圖片
               在各方注視下, Android 2.0 SDK 終於發佈了,從第一支HTC G1手機面世到現在短短一年的時間,Android的發展的速度卻讓人訝異,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吃到了第三道甜點(1.5版是Cupcake、1.6版是Donut、2.0版是Eclair)了,也因為各家廠商及電信營運商的加入,使得Android手機開始了百家爭鳴的時代,而用戶介面也從一開始很單調的畫面演變到各式各樣的酷炫且具有各種功能的畫面。說真的從來沒有一家公司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這麼多的功能並且讓它變成量產且受歡迎的產品。就像當初的微軟一樣,從來不生產自己的PC,卻讓所有PC系統廠商為他賣命,微軟花了數十年的時間做到,而Google卻花了數年的時間做到,這中間最大的差別在於 網路資訊的流通 以及 開放原始碼的盛行 以及 全球化的趨勢 。我們不能不感謝微軟及Intel一直以來的貢獻,然而競爭帶來進步以及對消費者的利益會一直持續著,也不會樂見任何過去IT產業的巨頭消失或逐漸褪色。          關於Android 2.0的視頻相信許多人都已經看過,下面是由Android官方網站所公佈的Android 2.0新功能介紹。 通訊錄及帳號 可以同步多個帳號的電子郵件與通訊錄,包含Exchange帳號。(手機製造商可以自行選擇是否將Exchange納入支援) 開發人員可以製作同步轉接器,來提供其它資料來源的同步功能。 快速聯絡小工具(Quick Contact Widget)提供 即時存取連絡人資訊 和 選擇某種通訊方式 。舉例來說,用戶只需要輕點連絡人照片,就會跳出快速聯絡小工具,可以選擇打電話、傳簡訊或寄郵件給這位聯絡人。此外這個小工具也會出現在其它應用程式如Email、簡訊或行事曆中,讓用戶能夠透過輕點連絡人照片或狀態圖示選擇想要的通訊方式。 電子郵件 支援Microsoft Exchange。 整合多個帳號的Email收件匣,使得郵件可以在一個頁面來瀏覽。 簡訊管理 可做所有簡訊與MMS的搜尋。 當儲存簡訊超過限制容量,自動刪除最舊的簡訊。 照相功能 相機功能改善,增加數位變焦、場景模式、白平衡、色彩效果、近拍對焦。 虛擬鍵盤 外觀更新,使得輸入的字元能夠更快更準確。 支援多點觸控框架,即使兩隻手指快速打字,也不會漏失任何按鍵字

Google Wave的完全手冊

圖片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它的原文, Google Wave的完全手冊 。希望透過這樣的介紹能夠讓大家對Wave有更多的了解。 Wave是甚麼? 用一句話來形容Google Wave,那就是" Wave是一個即時的通訊平台 ",它結合了電子郵件、即時訊息(IM)、維基創作、網路聊天、社群網路、以及專案管理這些方面的功能,創造一個讓使用者可以透過瀏覽器來操作的客戶端。你可以跟一群朋友們或者工作夥伴在Wave平台一起討論或者彼此分享文檔。Google Wave有一些有創意的特性如下: 即時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使用者可以看到任何一個參與者輸入的字元,而且是逐字顯示的訊息。 可嵌入到別的網頁中 ,Wave可以被嵌入到任意的部落格或者網站裡,使得網站上的討論內容能夠跟Wave做即時同步。 應用程式及擴充延展功能 ,像是在Facebook裡的應用程式或者iGoogle裡的Gadget,開發商可以在Wave平台上透過Extension API來創建自己的應用程式或者Gadget,這樣就能一堆人一起玩數獨、做簡單民調、在 Google 地圖上加註解等更多有趣互動,而且全部是即時反應的,需要下載擴展程式的人可以到 這裡 有所有擴展程式的列表及簡介。 加入機器人 , 機器人就是會自動做出各種回應的程式,它也是擴充功能的一部分 ,可以當成討論參與者拉進Wave討論串裡。將需要的機器人加進討論成員中,可以做各種各樣使用者想要的功能;例如把 twitter 機器人拉進討論串裡,然後在討論串中發一個新訊息,新訊息就會變成一則推訊,發佈到 twitter上,並且把後續的回應同步回來。如果拉進去的是blogger機器人,你的討論串就會變成 blog 上的一篇新文章,連網友回應都能即時同步!甚至還有翻譯機器人,能「逐字」把你正在打的訊息立即翻成外文給別人看。 維基功能 ,在Wave的平台上所有的討論都是可分享的,因此每一位參與討論者都可以編輯,新增或修改討論的內容,或者加入自己的評論,如同Wiki一樣。此外修改記錄會保留下來,並且用色塊標示。所有的討論都是即時顯示的。 開放原始碼 ,為了讓開發商之間能夠使用及發展創新的應用,Google Wave將會採用開放原始碼的方式持續發展與更新。 回溯功能 ,整個討論串可以像影片一樣倒

Google Wave帶來的改變(II)

         越來越多的人上網,改變了過去許多人的生活習慣,有些人每天當個辛勤的農夫養魚、種菜、開餐廳,有些人每天把自己的心情發表在Twitter、Plurk,有些人每天上Youtube收看各種的綜藝節目卻不需要一直待在電視機前,還不需要忍受廣告的折磨。有些家庭主婦可以每天根據不同的心情下載不同的食譜,做出不同美味的晚餐。上網似乎成為每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不論是娛樂或者是消費還是找資料寫作業,似乎只要能上網就能搞定很多事情。在這個過程中,Google這家網路原生的公司不斷的提出許多創新的服務,Google Wave及Google Voice就是兩個非常有創意的服務。越來越多的網路服務搭配功能越來越強大的網路瀏覽器,儼然就是另一個時代的開端。基本上Wave更像是一個平台而不只是一個應用,就如同操作系統一樣,許多的軟體是運行在操作系統所提供的程式庫、視窗管理系統與檔案系統下,而Wave雖然是運行在服務器端的應用,但卻可以透過他所提供的協議(Protocol)以及應用程式介面(API)將目前許多熱門的網路服務全部整合到Wave裡面,甚至於透過這些API,可以創造更多有創意的服務,並且成為第三方軟體公司的一個商業平台。          商業週刊曾經有過這樣的評論, Google Wave會替代Email和Facebook嗎 ? Google Wave是一個社群網路及搜索的服務平台,它會讓許多獨立開發商所設計的應用軟體在Google的應用軟體商店(Google app store)銷售。Google對Wave的前景充滿樂觀。根據Google澳洲雪梨經理,同時也是領導Wave開發團隊的核心領導Lars Rasmussen描述," 實際上我們就是要開一個商店,很多開發者要求我們建立一個市場,我們會達成一個收入分享的協議 "。如果 Google Wave 開始正式使用,那麼Wave週邊相關的開發者會研發出一些應用程式,能夠使Wave能夠發會的作用更大。一個應用程式商店會給予那些應用軟體開發商及其幕後投資者共享Wave的成功。其實,一些獨立軟體發展者已經設計出了不少 Wave 的應用程式並且正在測試,這些程式涉及 電話會議(VOIP) 、 視頻會議(Video Conference) 以及 多人參與的遊戲 等等。Wave 並不是 Google 在應用程

Google Wave帶來的改變(I)

圖片
                  萬眾矚目的Google Wave帳號邀請在美國時間9月30號送出了10萬個,然而10萬個帳號對於想要嘗試體驗的人來說實在太少了,簡直比中樂透還難,當天Twitter上的搜尋立刻排到前三名,因為每個帳號可以有八個邀請函可以給下一批的使用者,一時之間Wave推薦邀請帳號變的奇貨可居。甚至於eBay拍賣都可以要價100美元,可見大家對於Wave的渴望嘗試程度。Wave到底是甚麼? 有甚麼吸引力會造成這麼大的響應? 他只是一個應用嗎? 或者他會是一個平台? 還是因為他是由大名鼎鼎的Google所創造的所以造成一堆人的吹捧造成的風潮? 說真的不管是看視頻展示還是看文字介紹都比不上親身體驗來的有效,也因為如此,即使已經有很多在討論Wave的文章,還是要鼓勵大家想辦法得到一個Wave的使用邀請。          上周終於收到等待已久的邀請,迫不急待的啟用帳號來試試看他的功能,首先給我最直接的印象在於 他是一個即時的平台 ,如果要拿現在的即時通訊軟體例如MSN、Skype、QQ、Yahoo Messenger或是GTalk來比較,雖然都是所謂的即時,但是後者的即時還是需要打完一段文字送出去以後對方才會看到,當然現在會顯示對方正在輸入文字的提示,然而在Wave裡面你所打的每一個字都會即時顯示在對方的螢幕上,包含所有被邀請參與Wave討論的人的終端螢幕,而且萬一有打錯字或者想要修改的時候還可以退回去做修改,這是目前即時通訊上面無法做到的功能。另外的不同在於 即時通訊軟體都必須額外安裝 ,就像上回MSN被強迫升級的例子,如果你不升級就不讓你用,大家最怕的就是軟體升級這件事,好不容易習慣的操作或是累積的資料就怕因為升級而不能使用,當然現在許多即時通訊也提供所謂的網路版本,也就是透過瀏覽器來達到,可是大部分人還是習慣使用這些本地用戶端的程式來彼此溝通。然而Wave本來就是透過瀏覽器的操作來使用,所以可以不用考慮是否安裝額外的軟體,也不用擔心是否需要更新,因為整個環境其實是在服務器端。 如果要考慮安全性的話,現在的即時通訊基本上沒有特別的加密過程 ,因此可以透過傳輸過程中可以取得彼此通訊的資訊,譬如很MSN很容易讓IT人員把所有的訊息記錄在服務器上,萬一被拿來做甚麼不當的用途是很難防範的。 Wave在安全性上面走的是HTTPS的通訊協定 ,因此每一個字

移動瀏覽器(Mobile Browser)與桌面瀏覽器的未來發展

                 對於Google發展Android手機操作系統與Chrome瀏覽器操作系統的 思考角度 已經談過很多,對使用者來說,也許並不需要搞清楚Android與Chrome之間的差異,然而對於軟體開發人員以及設備製造商來說,這卻是有天壤之別的差異。Android系統一開始就被賦於手機設備上的應用,對於手機或者是像MID這樣小尺寸的手持設備,它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雖然它的核心是Linux,卻與過去熟知的Linux桌面系統沒甚麼關係。為什麼說它是適合於小尺寸的手持設備,或者適合於機上盒(Setup Box)或數位相框(Digital Frame)呢? 因為它雖然是一個上網設備的操作系統,但是在實際上網的體驗部分卻是依賴手機端的應用軟體,沒有人會期待在這樣一個小尺寸的屏幕上面上網瀏覽800x600或是1024x768的網頁,但是有很多服務器端的應用怎麼辦? 例如Gmail本身有Web瀏覽的服務,但是在手機上面,使用者還是習慣使用Email用戶端軟體來與連接服務器端的應用,正如同Facebook、Twitter在手機上也依賴用戶端軟體來連接服務。 畢竟讓手機上的瀏覽器去渲染(Render)800或1024寬度的網頁,所消耗的資源相對於晶片處理速度來說都是一大考驗,因此移動瀏覽器所默認支援的網頁語法通常也只適用於手機這樣的移動設備。對於Android這樣的開源系統,又是已經有出貨背書的保證下,Google卻始終不願承諾將Android移植適用於大尺寸的上網設備,特別是像上網本俗稱的小筆電上面。雖然後來的真相是原來Google計畫要推Chrome OS在大尺寸的上網設備上,但這只不過是最後的結果而沒有去分析原因。          如果今天Google要讓Android能夠支援大尺寸屏幕的上網設備,他必須解決的問題就是 Android瀏覽器無法做完整的上網體驗,因為即使Adobe Flash 10能在2010年Q1很平順的支援 Android,跟桌面的瀏覽器相比,他仍然落後許多 ,對於10吋以上屏幕的上網設備,如果瀏覽器性能無法實現大多數的服務器端的服務,例如GMail、GTalk、GDocs、Google Wave、Google Voice等等,那無異是一個失敗的產品,也因此截至目前,並沒有真正能夠支援10吋以上設備的Android產品在市面上出現

Chrome瀏覽器的書籤同步(Bookmark Sync)與檢查完整記錄功能

圖片
                相信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經驗,電腦不小心中毒了,或者換了一台新電腦之後,最麻煩的事情就是原本安裝了很多應用軟體以及相關儲存的很多資料都得從零開始,有些軟體會提供資料匯入及匯出的功能,例如即時通或者Outlook這類的郵件軟體,然而對於瀏覽器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書籤(Bookmark)的部分,每個使用者都會根據自己的習慣去分類所有上過的網站然後儲存到書籤,也因此萬一因為沒有備份書籤或者忘記匯出就重新安裝系統的話,那可真的會讓人有欲哭無淚的窘境。可是對許多剛使用電腦不久的人來說,沒有這種痛苦的經驗是很難學到教訓的,然而對現在使用Chrome瀏覽器的人來說終於可以不用再去承受這樣的痛苦了,因為Chrome瀏覽器提供了書籤同步的功能,而這個功能目前在Chrome Dev的版本裡已經是默認的基本功能了,相信很快就會成會穩定版本的功能。                 Chrome瀏覽器的書籤同步其實就是把目前的書籤定時備份到Google Docs裡頭,在啟用這個功能的時候只要輸入Gmail的帳號密碼就可以,而原本Gmail的帳號密碼就幾乎是所有Google服務的一把Key。若要停止使用這個功能,也只需要在選項的個人化設定部分點擊"Stop Syncing this account"這個按鈕。當使用Chrome的書籤同步之後,以後如果碰到需要重新安裝瀏覽器的時候,只需選擇"Sync my bookmarks"這個選項,他自然就會跟你在Google Docs裡的書籤做同步,再也不需要搞甚麼匯入匯出的動作。          然而我覺得這個功能另外一個好處就是當你有兩台以上的電腦時,往往瀏覽器的書籤內容是不一致的,除非你很有耐心的每天在一台做匯出,然後另外一台做匯入,可是這樣也太辛苦了,但是 透過Chrome的書籤同步,就可以使兩台機器上面的瀏覽器的書籤是一致的,也省去很多的匯入匯出 。還有一個情況是當你外出沒有攜帶電腦而使用別人的電腦時,這時候只需要登入Google帳號使用Google Docs的服務,選擇我的資料夾裡面Google Chrome的目錄,就可以立刻看到書籤的內容,而且不論你用的是IE、Firefox、Safari、Opera或是Chrome都不用擔心找不到書籤的內容,完全不用擔

自動使用Google Docs Viewer打開PDF、PPT及TIFF文件

圖片
                 對於許多經常上網的人來說一定會經常碰到網頁裡頭附上一個PDF格式的檔案,或者是DOC、XLS、PPT這樣的Office檔案,如果你有裝了Adobe的PDF Viewer或者微軟的Office軟體,那點選這個檔案之後他應該會因為檔案關連性的關係自動執行你的應用軟體來讀取這些特定格式的文件。萬一你沒有安裝這些應用軟體,他可能會提示你要先去安裝這些軟體然後才能瀏覽這樣的文件。然而對使用者來說這實在不夠直覺,畢竟在用戶端裝上一套肥肥的Office應用軟體以及PDF Viewer實在不符合輕便好用的觀念。          Google在2009年九月底正式發佈了Docs Viewer,這跟原本的Google Docs有甚麼不同呢? 基本上Google Docs允許使用者編輯、新增及瀏覽,也可以從用戶端上傳文檔到Google Docs,然而總不會有人在訪問到含有PDF檔案的網頁時先把他下載下來,然後再上傳到Googls Docs,這樣子就跟原本需要先安裝應用軟體才能瀏覽的感覺一樣,雖然可以達到目的卻很不直覺。因此 Google提供Docs Viewer讓使用者不需要將文檔下載就能夠直接在瀏覽器裡看到內容 。只是目前這個階段Docs Viewer只能提供PDF、PPT及TIFF三種格式的文檔做線上瀏覽,希望很快能有DOC及XLS格式的文檔加入,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雖然Docs Viewer可以讓使用者直接在線上觀看文檔的內容,可是卻必須先打開Docs Viewer,然後複製文檔的地址(按滑鼠右鍵然後選擇複製捷徑,IE上的做法,Chrome上面是複製連結網址),再貼到Docs Viewer上面。這樣的動作相信還沒使用心就涼了半截。好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善心人士,透過Greasemonkey的脚本,使用者完全不需要做任何操作就可以直接瀏覽PDF、PPT及TIFF的文件。          這裡針對Chrome瀏覽器說明一下如何安裝這個腳本,這應該算是使用Chrome瀏覽器的好處吧,已經內置了user-scripts這樣的功能,不過這個功能目前還是只有在Chrome Dev的版本上,並且在執行的時候加上 --enable-user-scripts 這個命令。如果是使用Firefox的用戶得先去下載並安裝 Greasemonkey 這個軟體。首先

從Google財報看Google的策略分析 (2009第三季淨利16億4000萬美元)

                  稍早,Google公佈了2010年第三季的財報, 營收來到了59.4億美元 ,較2008年第三季(55.4億)增加了7%, 營業利潤為20.7億美元,占總營收的35% ,比較2008年營業利潤為16.5億美元,占總營收的30%, 淨利為16.4億美元 ,比較2008年第三季淨利為12.9億美元, 每股淨利為5.13美元 ,比較2008年第三季每股淨利為4.06美元。總體上來說,從2008年第四季營收57億美元進入2009年第一季首度衰退為55.1億美元,到第二季持平為55.2億美元來看,也印證了在歷經經融海嘯的席捲之後,全球經濟有逐漸復甦的跡象,為甚麼這麼說? 因為Google主要的營收來自於廣告收入,而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企業最明顯的做法莫過於縮減不必要的開支,因此裁員與廣告預算的刪除就成為必要的手段,也可以反映在Google的財報上面。          其實從Google的財報分析來看,除了營收與每股淨利的數字,很重要的還有所謂Google營收的主體構成成分,也就是 Google Sites Revenues (來自於Google自己網站的收入,例如Google Search、Youtube以及其他服務的廣告收入)及 Google Network Revenues (來自於AdSense的收入,透過Google的一些合作網站利用AdSense這樣的廣告聯盟所創造的廣告收入,當然得扣除付給合作網站的費用)。以Google Site Revenues的收入來看為39.6億美元,占總營收的67%,比較一下2004年只不過為4.12億美元,而Google Network Revenues的收入為18億美元,占總營收的30%,比較一下2004年為3.84億美元。因此從這裡可以知道雖然AdSense的收入逐年遞增,但是 真正讓Google營收增加的其實是Google自己的網站 。          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數據為 TAC - Traffic Acquisition Costs(流量獲得的成本) ,這部分包含了AdSense廣告聯盟產生的流量所花費的成本包含付給放置AdSense廣告的網站的費用,以及購買Firefox、Opera的默認搜索或在一些大型網站上面放置的Google搜索框的成本,他們是將網路流量直接導入Goog

Google要推線上書店:Google Editions

              Google終於又要出招了,這次是相中剛剛在電子書裡嚐到甜頭的Amazon,其實早在Google圖書事件爭議的時候大家就料到會有這麼一天,15日在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宣布,明年上半年將推出一項新的電子書服務,Google Editions。 任何人只要有網路瀏覽器即可使用 。這也呼印了明年下半年Google會發佈Chrome操作系統的上網設備可以順勢成為電子書的閱讀器。如果說Amazon的電子書獲利來源是來自於書籍的銷售,那麼其實影響並不是那麼的大,如果說獲利來源是來自於Kindle閱讀器,也許會受到影響,因為Kindle閱讀器必定會受到以Google書籍為主的上網設備挑戰,然而Google也很大方的表示目前該服務沒有支援特定電子書閱讀器的規劃,消費者可用任何連網裝置,如PC、小筆電和智慧手機,閱讀這些書籍內容。蘋果iPhone使用者也可透過他們的Gmail帳號享受這項服務。這表示只要能夠支持Google電子書的格式的閱讀器都可以在市場上自由競爭,而Google提供最大量的書籍來源。          雖然聽起來Google似乎是這個遊戲規則的最大贏家,可是實際上, Google計畫與出版商和其他線上書店分享營收,該服務直接售出的書,將有63%的收入歸出版商,其餘37%屬於Google。經由Google Editions轉介給Amazon或其他零售網站賣出的書,出版商可分得收入的45%、零售商拿到將近55%,剩下的不到百分之一給Google 。這表示不管是出版商還是零售網站都可以透過Google線上書店得到利潤。對於出版商和作者而言能夠有機會透過Google的線上書店以及Google的搜索廣告得到更多的讀者與銷售量,似乎是一件蠻不錯的選擇,對於使用消費者而言,如果透過接露書籍部分內容以供搜索而能得到相對應想要的書籍資料也未嘗不是一件很棒的事,我們可能想要找某些書籍但輸入關鍵字卻不見得可以有幫助,如果有Google這樣龐大的線上書籍資料庫後,想要買書或者雜誌只需要上Google搜尋就可以了,一來方便二來也節省很多的時間。          在大約一個月前的時候,Google Books發佈一則 訊息 :透過Espresso Book Machine可以將Google Books裡將近200萬本的免費書籍做直接列印裝訂的服務,只需要3美元,

Nokia的299美元小筆電意義

                 在2009年8月24日,手持行動設備大廠Nokia發表了第一款的小筆電Nokia Booklet 3G,當時從新聞稿中提到的一些特點如Intel Atom Z530處理器,Windows 7,WiFi/3G HSPA/BlueTooth/A-GPS,HDMI連接埠等等,最重要的是宣稱12小時的電池續航力,從Nokia這樣的大廠提出這樣的規格,可以發現 連網能力、定位導航、電池續航力、以及高清畫質媒體播放 將會是未來行動設備裡不可或缺的元素。而這四個元素在智慧手機世界裡幾乎也成為必要條件,另外一個必須具備的可以算是 應用軟體商店 吧。然而像Nokia這樣的手持設備大廠有必要跨入利潤已經不高的PC市場嗎? 很明顯的,Nokia志不在PC,而在於它需要更大屏幕尺寸的設備,因為4.3吋屏幕的手機大概已經是手掌可以容許的極限,但是對於目前解析度800x600或是1024x768的網頁卻不是適合的尺寸,再加上越來越多高清畫質的媒體內容,也不適合手機觀賞,況且在PC世界裡,他不會比現在的HP、Acer、Dell更有競爭力,因為他不會有完整的PC全產品線, 現階段來說,小筆電不過是最符合他的需求罷了。          Nokia不愧是手持行動設備的老大,一開始(2009年9月2日)對外公佈的定價 575歐元 ,約817美元,這個價格相信很少會有人願意買單的吧,即使它具備一般筆電較少有的定位導航功能以及長時間的電池續航力。然而才不過一個月,透過跟電信商AT&T及通路商BestBuy的合作,敲定最後的單機價599美元,綁約價299美元。雖然跟其他廠商如Acer、Dell綁約後150美元的小筆電相比,仍舊高出一截,但是也宣告行動連網設備的時代已經來臨。透過這些設備製造大廠、電信營運商以及品牌通路商的合作,0元、49美元、99美元的行動上網設備將是不可阻擋的潮流。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受英特爾與微軟的教育,從單處理器的速度提升效能進步到多處理器來提升效能,更從32位元進步到64位元,而操作系統也從早期簡單的指令到圖形化操作,更複雜到把很多難得使用的功能都涵蓋進去,讓每一次新版本的操作系統出來,大家都要問,那我以前裝的軟體還能用嗎? 然後很不情願的被強迫使用,因為微軟會告訴你多久以後我就不再維護了,這樣恐嚇的話大家也聽習慣了,

CCTV報導Google涉嫌大範圍侵權中文圖書

              這個世界常常會有一些荒謬的事情,譬如說A了國家的錢之後,還能振振有辭的說是被政治迫害,不過討論的人已經夠多了。然而Google Books的爭議在國內似乎沒有太多的關注,卻在彼岸的中央電視台報導下,好像也有了參與感一樣。先來了解一下Google Books的爭議。          Google在2003年有跟許多出版商與大學簽訂書籍掃瞄計畫,希望把這些堆積灰塵的老舊書籍變成可搜尋的數位資料。 Google的看法是,這些書籍雖然還在著作權期限內,但已經絕版,該公司只是將小部分書籍內文拿來當作Google Search可搜尋的部分,因此可受「合理使用」條款的保護。若是Google已經有跟出版商談妥的部分,加上作者也同意,則Google就有更大的內容露出權限。          作家協會 (The Authors Guild)以及美國出版商協會不認同Google對於著作權法令的解釋,因此在2005年打起集體官司,雙方在2009年10月達成和解,Google針對已經掃瞄的書籍可有好幾種呈現方式,但還是得依照書籍的狀態與著作權所有人的意向而定。          若作者在1923年之後有在美國出書,應該都會跟此次事件有關,涉及和解的部分是書籍得在2009年1月5日之前出版。 若作者的書籍還沒絕版(亦即還在刊印中),則Google必須取得作者明確授權才能放在網路上顯示。多家出版商已經跟Google達成協議,可在網路上顯示並散播書籍,這是所謂的Partner Program計畫。 若作者的書籍已經絕版,問題會比較棘手。依照和解內容,Google得讓作者本人來決定是否要讓Google Books在網路上顯示書籍,以及你是否要向Google取得數位化的補償。          只要上Google和解網站填妥表格,則每一本已經被數位化的書籍就可收到60美元補償,並可選擇書籍在Google Book Search的呈現方式。現金付款申請必須在2010年1月5日前提出。另外,Google從Google Books賣書所得營收,有63%得歸作者,跟該本書籍相關的廣告營收,也有63%得歸作者。這部分收入可隨時申請。          依照和解內容,有好幾個選擇。 你可讓Google顯示整本書,然後要求使用者付費 、 或者要求Google只顯示部分內容,

Google官方解釋Chrome操作系統

            三個月前,Google發佈了將於2010年下半年推出 Chrome操作系統 這樣的消息後,科技業界有各方面的評論與話題,然而我們再來仔細看看當時Google對ChromeOS有甚麼樣的解釋。          快速、簡便和安全是Google Chrome操作系統的核心特質。我們正在將該操作系統設計得更快速更精巧,啟動後數秒內即可將您帶入互聯網世界。簡單的使用者介面將避免影響你個人操作方式,使得大多數的用戶體驗都發生在網路操作上。如同我們為Chrome瀏覽器所做的一樣,我們要回歸本質,徹底重新設計Chrome操作系統的底層安全架構,如此一來,使用者就不必再去應付電腦病毒、惡意軟體及操作安全性更新,一切皆由系統搞定。          Google Chrome操作系統可運行於X86和ARM晶片,而且我們正與各品牌客戶製造商合作,以便為明年市場帶來許多的上網本設備。基於Linux核心,Google Chrome瀏覽器運行於一個新的視窗系統,他的軟體架構非常簡單。對應用軟體開發人員來說,網路環境就是一個平台。所有網路應用軟體都能夠自動的運行,而新的應用軟體可以用你最喜歡的網路語言來編寫,當然這些應用軟體不僅能運行於Google Chrome操作系統,也可運行於Windows,Mac和Linux上標準的瀏覽器,使得開發人員能滿足任何系統平台上最多數的使用者。          Google Chrome操作系統是一個全新的專案,與Android系統無關。Android從設計之初就跨手機、機上盒和上網本等多樣的終端工作。Google Chrome操作系統則是為那些花費絕大部分時間用於上網的使用者而設計,而且Google Chrome操作系統是為小型上網本到大型桌上系統而設計的。雖然Google Chrome操作系統和Android在一些領域上會重疊,但我們相信任何一種的選擇其創新的力量會使得包含Google在內的每個人獲益。          我們從用戶那裏聽到很多回饋,他們所傳遞的訊息無庸置疑——電腦應該比現在更好。人們希望可以即刻獲得電子郵件,而不是浪費時間等待電腦啟動和瀏覽器的開啟;人們希望他們的電腦總是像第一次買到時那樣快速運行;人們希望他們無論在哪裡都可以隨時存取資料,並且不需要擔心電腦丟失或者忘記備份檔案。更重要的是,人們不希望每

Chrome OS的意義與價值

自從Google在七月份發表準備在2010年下半年要推出Chrome OS之後,大家莫不引頸期待Google會不會繼Android之後在市場上又創造一個操作系統的風潮。最直接受影響的莫過於微軟,雖然Windows 7也聲勢浩大,微軟更是記取Vista的教訓,要在Windows 7上扳回來,各個預測機構也紛紛看好2010年使用者的換機風潮,那麼Google打的是甚麼算盤? 真的要跟微軟一拼操作系統市場嗎? 在已經有了Android的Google為甚麼還要推一個Chrome OS,而且乾脆連名字都取的跟它自己的Chrome瀏覽器一樣。網路上一堆的所謂Chrome OS圖片已經不稀奇,連Chrome OS系統都可以下載,更誇張的是還有號稱今年可以出貨的中國廠商。可惜這些消息都只是謠言,因為大家都各憑想像,天馬行空,把Chrome OS想的好神,一個以Linux核心為基礎的Chrome OS能跟過去的Linux給人的印象有甚麼不一樣嗎? ASUS的Eee PC一開始也是打著Linux出貨,最後幾乎全都改成了Windows XP出貨,很簡單的道理,在Linux環境底下儲存好的檔案在Windows環境底下不能讀,因為NTFS有版權的問題,廠商如果要用NTFS的檔案系統還要跟微軟談權利金或版權問題,所以乾脆不支援,在Linux底下下載了一堆影片可是不能播放,因為沒有解碼軟體,當然廠商可以出貨時候就放進去,可是一樣有權利金跟版權問題,所以乾脆不支援,使用者要用Skype或MSN,很抱歉,一樣有剛剛的問題,所以使用者買了回去的產品必須要自行到網路上去下載,想想一個電腦初學者誰會知道要怎麼去下載,安裝,使用啊? 等他搞懂,還不如裝上Windows來的快,沒有檔案系統不一致的問題,影片不能換,網路上一堆免費撥放器支援各種解碼器的軟體,你說Linux有沒有,當然有,可是因為市場不大,很難會吸引軟體開發商開發好用又可以賺錢的軟體,總不能要軟體廠商喝西北風吧,除此之外更不要提Office軟體,Windows上雖然要錢,但企業版,學生版算一算價錢還能接受,那一般消費者呢? 當然是有辦法的找破解版,沒辦法的就跟電腦商家商量怎麼弄個Office進來,可是在Linux上呢? OpenOffice不用錢,可是它看起來就不像是個商業軟體,有bug或者問題,只能依賴社群的力量,否則就要靠

軟體即服務的時代--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

自從Cloud Computing(雲端運算)這個名詞出來之後,還是很多人搞不清楚,也許是科技進步的太快了,一堆專有名詞弄得人暈頭轉向,大家在問,我買電腦能上網玩遊戲寫作業不就好了嗎? 這些名詞跟我有甚麼關係? 更別說要談SaaS這又不知道甚麼東東。其實經歷過2008年底到2009年初的經融海嘯後,各企業突然覺醒,原來百年企業也會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投資銀行消聲匿跡,可是經濟卻沒有就此陷入大蕭條,反而在很短的期間內度過驚心動魄的谷底,雖然不見得就此邁向康莊大道,至少不會陷入恐慌的大裁員浪潮。為甚麼百年不遇的經融海嘯能在短期間內有如此大的轉變,當然跟資訊科技有很大的關係,二次大戰後的經濟大蕭條沒有網路,資訊傳遞不易,資訊不透明,各國央行各自為政等等,反觀此次歐美央行全力印鈔票度過危機,資訊透明讓所有投資人能夠很快的了解狀況有多糟,再加上許多企業為了節樽開支,紛紛將實體經濟轉到網路之上,透過網路管理、銷售、以及協同開發等等將開支降到最低,雖然說裁員是必要的手段,可是企業能夠生存才有東山再起的一天,這中間可以發現以網路服務為主的企業復原速度最快,因為原本他的成本就比傳統企業來的低, 網路就好比過去的高速公路,公路網路建好之後自然車流量就會增加,經濟也相對帶動,然而企業或個人要如何從網路之中尋找獲利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回過頭來,SaaS跟網路有甚麼關聯,他又跟哪些企業息息相關呢? 從字面解釋,"軟體即服務"蠻虛幻的,過去的經驗是使用者買了電腦然後希望商家幫忙灌好一堆軟體,譬如說防毒軟體,辦公室軟體,多媒體播放軟體,上網瀏覽器,即時通訊軟體等等,如果還嫌不夠,自己上網去找一堆被破解的軟體,不過隨著操作系統包山包海的情況下,很多軟體都已經被含在操作系統裡面,除了像Office這類的軟體是要花錢買的,似乎消費者已經習慣軟體是免費的一種觀念,微軟在自己不占優勢的領域,就把它含在操作系統裡面,看起來免費,但一旦大家必須依賴的時候,就不會再免費了,Windows 7/XP操作系統跟Office軟體是最好的代表,也是微軟賴以生存最重要的財源。相反的另外一間公司Google是一家典型以網路服務為主的企業,他強調軟體免費,程式碼開源的概念,卻從服務之中收取利潤,因此消費者可以免費取得他的軟體,甚至於部分common的服務免費,廣告是它

Google Voice使用心得

圖片
今天剛收到Google Voice的邀請,雖然這個功能已經出來好一陣子了,不過聽別人說總比不上自己用的感覺,當然現在最夯的是Google Wave,真希望能收到Google Wave的邀請函。廢話不多說,當收到Google Voice的邀請函後如下面的圖示。 當你訪問該網址的時候,如果你不是位於美國境內,他應該會在網頁上顯示下面的圖,因為目前Google Voice只在美國境內開放,因此當檢查到你的網路IP並非來自美國地區的時候,就會跳出這樣的顯示。 對於想要使用Google Voice卻又不在美國的朋友,就眼睜睜的放棄嗎?當然不是,透過下面的方式,一樣可以使用到Google這個好用的服務。 一、下載 HotSpot Shield ,這個軟體可以幫你隱藏真實的IP,並且偽裝成美國的IP,可以算是VPN代理軟體。安裝連線後應該會出現這樣的畫面。這時可以進行Google Voice的註冊了。 二、準備一個美國電話號碼做為認證使用,這裡建議使用 VirtualPhone ,因為當Google Voice註冊的最後一個步驟會去驗證你要轉接的一組電話,目前只支援美國境內使用,因此只有美國的電話號碼可以使用。申請使用VirtualPhone,可以免費試用20天,因此對於只需要註冊Google Voice來說是足夠的,申請通過後,它會給你一個美國本土的電話號碼,但是要如何連接呢? 它可以透過Skype、GTalk這樣的IM將電話轉接過去,所以不需要人在美國也可以使用VirtualPhone+Skype來使用真正的電話功能。 當這兩個部分都準備好之後,就可以完成Google Voice的註冊程序,然後在你的Google Account裡頭就會多個Voice的功能項目。進去之後就會出現如下面的圖示,表示你已經可以開始使用Google Voice的服務了。 在註冊的過程中,你可以選擇一個電話號碼,這個電話號碼會顯示在網頁進去的右上方,現在就來說一下使用心得。對使用者來說最麻煩的就是可能會有好幾組的電話號碼,現在辦門號送手機的方案在太多了,莫名其妙你就又多了一個手機門號,雖然說有門號可攜的服務,但真正只用一組號碼跟手機的人應該越來越少,此外還有可能有辦公室的電話,家裡可能還有家用電話,如果外出旅行或出差,住在旅館你希望別人打漫遊電話給你嗎? 當然不會,可能又在當地買了

九月份的瀏覽器市場份額

圖片
根據 Net Application 剛發佈的統計數字顯示,在九月份瀏覽器的市場分佈來看,IE為65.71,較上個月下滑1.3個百分點,而火狐(Firefox)、Safari以及Chrome卻分別持續成長。 在過去12個月當中,IE的市場佔有率下滑了8.5個百分點,單單是過去三個月,IE市佔率就下滑了2.6個百分點,除非微軟能夠有效制止IE市場佔有率的下滑,否則未來兩年內,IE的市場佔有率將跌破百分之50。 今年九月份,Google Chreom的市場份額達到3.2%,比上個月上漲了0.3個百分點。在過去三個月中,Google Chrome的市場佔有率增長了0.8個百分點,幾乎是火狐瀏覽器同期市場份額增長的兩倍,蘋果Safari的市場分額略有增長,增至4.2%。在過去三個月中,蘋果Safari的市場份額增長了0.45%,比火狐瀏覽器同期市場份額增長高出三分之一。Opera瀏覽器在九月的市場份額為2.2%,比上月增長0.15%。 基本上數據也許只是一種象徵的意義,未來數個月,微軟必定卯足全力來進行Windows 7的宣傳以及對其IE8的推廣,不過Windows 7內建IE8,倒是可以加速IE6的淘汰,其實大家還會使用IE的大部分原因還是來自於許多IT人員使用太多微軟自訂的一些網頁語法,特別若是用了ActiveX的Plugin,那還真得使用IE來解決,可是IE的速度實在讓人搖頭,如果不是以上原因,IE市場佔有率的下降應該會更快。如果IT人員多能使用標準語法來建置企業內部網站,應該能使用戶選擇更好用的瀏覽器才是。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許多交易網站及銀行企業的網頁能至少支援Firefox瀏覽器及IE。 Net Application的統計數字來自於全球4萬家網站的實時監測,其對象包含了全球每月1.6億的獨立訪問用戶。

Windows 7 - XP mode

微軟真是一個仁慈的傢伙,為了要讓所有人都可以接受Windows 7,不惜在Windows 7裡頭搞一個XP mode,為甚麼要這麼麻煩呢? 就是怕那些原本死守著XP的企業用戶不肯換,真的是用心良苦,其實說穿了,XP mode不是甚麼新技術,它就是一個Virtual Machine裡頭跑一個XP的image,然後有針對32 bits跟64 bits的XP image,如果沒有還可以從微軟的網站去download,這樣夠貼心了吧。當使用者點選這個XP mode的button選項,它就把XP image跑起來了,這跟你用Virtual Box然後裝XP image的效果是一樣的。微軟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大家都換成Windows 7,這樣可以收一次保護費,至於你想用XP,我也給你一個虛擬環境跑XP,這樣你還有理由不換Windows 7嗎? 這個影片介紹的很清楚,大家看看就好了。 介紹完這個不是技術的技術,Intel和一堆PC供應鏈的廠商又開始偷笑了,因為輕薄的上網本要這麼做會很吃力,搞不好還硬體還支援不了,所以當然要乖乖的去買中高檔的PC囉,荷包又不知不覺縮水不少,其實既然Windows 7裡頭可以跑XP mode,幹嘛要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啊,直接灌XP就好了啊,所以啦,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就是科技大廠的專長。

Steve Ballmer說瀏覽器與操作系統毫無分別

Steve Ballmer這位微軟CEO說瀏覽器與操作系統毫無分別, 並舉出2001年微軟綑綁IE的例子, 講的好像微軟是受害者一樣, 但是這真是欺騙大眾的說法,因為微軟現在受到Google的強大挑戰, 不斷開始散播很多奇怪的言論, 真的就像美國共和黨現在一樣, 只要歐巴馬做甚麼就一定要反對就是了。想想當初為什麼會反對OS綑綁IE吧! 當時微軟憑藉作業系統的優勢把網景(Netscape)打的節節敗退, 網景當時有甚麼? 雖然IE2.0, 3.0很爛, 但是藉著OS的優勢綑綁IE之後, 消費者在瀏覽器的選擇上不得不改用IE, 為什麼? 因為IE如果移除, 會造成OS的某些問題, 所以除非你再裝一個Netscape Browser, 當時連Web2.0都還沒出現, 使用者能上網看網頁已經覺得很滿意了, 誰會在意哪個Browser呢? 微軟輕忽Web崛起, 一味的加強他的OS, 沒辦法, OS是MS主要收入來源, 他怎麼能讓大家把這個東西忘掉, 更不能讓其他東西取代他, 只要在OS的領域裡, MS就是老大.可是Google這個後生小子不知道天高地厚, 居然在老大頭上動土, 先搞了一個Chrome Browser, 又要弄一個Chrome OS, 這怎麼得了, 殺到老大的地盤。但是仔細想想, Chrome OS跟Windows 7有甚麼不一樣? 了解的人都知道這根本是天差地遠, 可是政治人物就可以把他拿到一個天秤上丈量, Steve Ballmer就是這種政治人物, 說真的 微軟要不是這種人可能還不會讓大家討厭, 畢竟微軟還是做了很多事, 可是要誤導大眾就很不恥, Windows 7功能很強大我絕對舉雙手贊成, 可是說真的我不需要, 我家裡有一台能跑Windows XP的機器就很夠了, 每個人可能有90%的時間在網路上看資料, 閱讀或者聊天打屁吧, 我不在意Windows 7比Windows XP強多少, 重點是IE已經是老態龍鍾了, 為什麼? 就像Windows 95到Windows XP是整個OS架構上的改變, Browser也是, Chrome browser是跟過去不一樣的架構, 只是他不是微軟開發這樣而已, 難道一定要是微軟開發的才是好東西嗎? Google已經強調過很多次, Chrome OS的訴求在上網,

Google與微軟的競爭

記得小時候很喜歡看電視,回到家很習慣的打開電視,卡通時間到的時候,自然就會乖乖回家。慢慢的電視頻道越來越多,從來沒有人不知道電視要怎麼操作吧,電源打開,剩下就是頻道切換了,有多少人會問說你家電視跑甚麼作業系統,問的人一定被當神經病,也沒有人會問你家電視打開要花多久時間。因為沒有人會笨到開電視要花30秒或一分鐘吧。那應該要送修才對。 曾幾何時,電腦開機花個3-50秒好像很正常,裡面要是微軟的Windows才叫做電腦,第一次看到Window3.0,說真的還挺興奮的,在DOS世界裡能夠有個圖形介面來操作真的是不一樣,管它是抄襲Apple Macintosh的UI還是微軟自己想出來的似乎不那麼重要了。隨著Windows95、Windows98微軟已經成為PC的代名詞,當然台灣也雨露均霑,因為這些規格訂定標準化,造就了台灣成為PC的王國,能夠讓全世界95%以上的PC都出自台灣的製造商。隨著網路越來越普及,有線無線乃至於3G/3.5G,網路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凡是想的到的都可以透過網路來傳遞,看電視的時間減少了,可是收到的訊息卻比看電視來的更多,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檢查一下Reader(閱讀器),裡面分門別類各種不同媒體的訊息,就像切換電視頻道一樣,你不會miss任何有用的資訊,上Youtube彷彿看電視一樣,想看的電視劇或者綜藝節目隨時可以按照你的時間播放,這個時候我不禁要問"為什麼PC不能像電視一樣,電源打開然後選擇頻道?" 為什麼我們需要被限制在一個功能強大卻用不著的操作系統裡面? Windows 7很好,但是我一點也不需要,我只需要一個能夠上網的設備,它可能只是一個功能跟速度都很好的瀏覽器,加上一個價格便宜卻有品質的上網本,它不需要有硬碟,也不需要有光碟機,更不需要一大堆的connector,一個USB插槽跟一個電源孔就足夠了,了不起再加一個mini HDMI,想當初電視機也不過就插個電源和接跟天線如此而已。這樣一個上網本需要Windows 7嗎? 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微軟卻要大家接受這個事實,直到Google宣佈要推出Chrome OS,微軟突然發覺事態嚴重,就像電影楚門的世界一樣,原來我們不一定需要Windows才活的下去,微軟過去建立的生態系統(Ecosystem)非常的完美,完美到硬體廠商都只要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