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ave帶來的改變(I)

        
         萬眾矚目的Google Wave帳號邀請在美國時間9月30號送出了10萬個,然而10萬個帳號對於想要嘗試體驗的人來說實在太少了,簡直比中樂透還難,當天Twitter上的搜尋立刻排到前三名,因為每個帳號可以有八個邀請函可以給下一批的使用者,一時之間Wave推薦邀請帳號變的奇貨可居。甚至於eBay拍賣都可以要價100美元,可見大家對於Wave的渴望嘗試程度。Wave到底是甚麼? 有甚麼吸引力會造成這麼大的響應? 他只是一個應用嗎? 或者他會是一個平台? 還是因為他是由大名鼎鼎的Google所創造的所以造成一堆人的吹捧造成的風潮? 說真的不管是看視頻展示還是看文字介紹都比不上親身體驗來的有效,也因為如此,即使已經有很多在討論Wave的文章,還是要鼓勵大家想辦法得到一個Wave的使用邀請。
         上周終於收到等待已久的邀請,迫不急待的啟用帳號來試試看他的功能,首先給我最直接的印象在於他是一個即時的平台,如果要拿現在的即時通訊軟體例如MSN、Skype、QQ、Yahoo Messenger或是GTalk來比較,雖然都是所謂的即時,但是後者的即時還是需要打完一段文字送出去以後對方才會看到,當然現在會顯示對方正在輸入文字的提示,然而在Wave裡面你所打的每一個字都會即時顯示在對方的螢幕上,包含所有被邀請參與Wave討論的人的終端螢幕,而且萬一有打錯字或者想要修改的時候還可以退回去做修改,這是目前即時通訊上面無法做到的功能。另外的不同在於即時通訊軟體都必須額外安裝,就像上回MSN被強迫升級的例子,如果你不升級就不讓你用,大家最怕的就是軟體升級這件事,好不容易習慣的操作或是累積的資料就怕因為升級而不能使用,當然現在許多即時通訊也提供所謂的網路版本,也就是透過瀏覽器來達到,可是大部分人還是習慣使用這些本地用戶端的程式來彼此溝通。然而Wave本來就是透過瀏覽器的操作來使用,所以可以不用考慮是否安裝額外的軟體,也不用擔心是否需要更新,因為整個環境其實是在服務器端。如果要考慮安全性的話,現在的即時通訊基本上沒有特別的加密過程,因此可以透過傳輸過程中可以取得彼此通訊的資訊,譬如很MSN很容易讓IT人員把所有的訊息記錄在服務器上,萬一被拿來做甚麼不當的用途是很難防範的。Wave在安全性上面走的是HTTPS的通訊協定,因此每一個字元都會被以SSL的方式加密,中間的人極難竊聽,對於使用用戶來說這會是一個安全上的保障。其實對於Wave的簡單的介紹可以看下面這段影片,然而它只代表Wave功能的3.5%喔。





         Facebook這樣的社群網站以及像Twitter這樣的微型部落格在最近的幾年內急速竄紅,以Facebook來說,有遊戲應用、Email、像片儲存、朋友群組等等功能,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想要分享的內容與資訊,也可以透過線上遊戲來跟朋友互動,儼然成為一個社交平台,充分發揮互動性。對於現有的網站,互動性越高就能產生越大的流量,而每個網站也都在爭取成為主流的平台,讓大部分程式開發者能夠在這個平台上開發更多的應用提供給使用者,創造更多的互動,提升更大的網路流量,因為流量代表著收入的來源,包含廣告及應用服務所帶來的營收。然而這類型的網站多半將內容及使用者限制在自己的網站,對於許多搜尋的內容只能侷限於站內,當然最近這樣的情況慢慢改變,透過一些工具可以把內容散佈出去,然而即使如此,使用者也很難把發表過的內容做有效的整理,然後導出到本地用戶端或者發佈到其它的網站或部落格,對一般使用者來說這樣的限制其實是非常不方便的。然而透過Wave這樣的平台,或許可以徹底解決這些問題,怎麼說呢? 因為Wave希望做到的就是完全開放且即時的平台,使用者可以透過擴展(Extension)或者嵌入(Embedded)的功能自動化的將Wave內容與目前許多網站內容互動,或者和其他網站的應用軟體作互動,如此一來,便能使原本已經具有多功能的社群網站具備更多的即時性,並且讓使用者可以將自己分享的資訊內容可以在不同類型的網站間很容易的傳遞。我倒不認為Wave的目的是要取代現行任何的網站模式,但是它絕對可以讓現行最火紅的社群網站能夠有更佳的使用者體驗。
         Google用Wave這個字來表示非常傳神,Internet就像一片大海,而大海有無數的Wave,這些Wave就彷彿不同討論的主題,這個主題可以一直的延續也可以隨時停止或重新開始,Wave的高低象徵有時候一堆人在一個Wave上熱烈的討論,有時候主題結束人群散去,Wave也就平靜起來,等待下一次某個人發起的Wave。許多人拿它跟傳統的Email做比較,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差異。舉例來說,如果今天張三想要在部門內舉辦一個戶外烤肉活動,他可能需要跟一兩個同事先做出一份計畫,這時候張三發出Email跟兩位同事討論要準備的事項,包含哪些食材、工具、地點的決定以及時間及時程的安排等等,每一封Email在每個人的信箱裡都存了一封Copy,假如說這樣的Email往返終於在十次的討論之後定案,這時候每個人信箱裡已經存了十份的Copy,而且所佔的儲存空間會因內容不斷增加而消耗,最後這個方案又被送到部們每個人的信箱做投票表決,哪些人要去,哪些人不去,哪些人不確定因素等,如果部門有60個同仁,那又要花費60人份的儲存空間來儲存這樣的信件,加上前面討論階段所消耗的儲存空間,這時候已經花費90封的Email儲存。但是如果用Wave呢? 第一,他是即時的,所以不會像Email一樣需要等待,此外所有人可以共用一個Wave,因此不需要留下每次討論的內容在每個人的儲存內,因為這個Wave的內容是儲存在服務器上,甚至連最後的投票系統都可以透過Wave工具來執行,因此當我們檢視Email與Wave的最大不同在於Wave可以節省大量不必要的儲存空間,如此一來,使用者可以更有效利用本地用戶端的儲存,下圖可以做一個清楚的比較。





         在跟Email的安全性比較上,比傳統Email服務更安全有三個原因(1)內置防釣魚的功能,Google Wave的產品經理Greg D’alesandre說Wave 協議(Protocol)更安全,因為它包含了一些類似"魔法粉般的加密"功能,使得每個使用者所收到的每個位元(Bit)都需要通過安全的驗證,你可以完全知道這個Wave來自誰。傳輸過程中也無法被更改,發送的人想要偽裝起來是完全不可能的。(2)默認打開HTTPS,所有Wave傳輸都默認HTTPS加密傳輸,在2008年底的時候,Google只對Google Apps Preminer和Eduation版本提供SSL,意謂當時Google的免費線上服務多半使用未加密的HTTP連接。而現在Gmail、Gdocs、Gtalk、Calendar和Sites都已經使用HTTPS加密傳輸,雖然因為加密的Wave會有一些速度的影響,但對於安全性卻是值得的。(3)白名單功能防止被干擾,Wave用戶可以選擇他們想讓哪些人可以與自己一起寫作,將他們放到白名單裏就是了,不在白名單裏的人絕對不會打擾到你。這個功能儘管可以解決問題,但是又帶來了一個新問題:你需要花時間去管理白名單。然而前兩個功能都已經上線,但白名單功能仍在測試階段,所以Google還有時間繼續考慮這個問題。
         在Wave裡有一個很特別的功能就是可回溯(Play back)功能,因為Wave具備像Wiki一樣可以協同作業的環境,每個參與討論的人都可以編輯跟討論其中的內容,然而在傳統的Wiki作業中,後來加入討論的人往往不知道前面討論的過程,也無法知道哪個人曾經發表過的內容,Wave在這部分不但將不同的人發言用不同的色塊表示,同時記錄所有曾經發表過的內容,並且將這些內容可以透過倒帶的方式讓新加入討論的人可以像影片一樣重頭開始看起,讓所有人清楚看到討論發展過程中誰做了什麼事。下圖是一個回溯功能的展示。





         Wave是一種令人既熟悉又陌生的東西。它之所以令人熟悉是因為Wave好比即即時通訊和寫電子郵件的組合,但又不能以你現有經驗來類比。這也是為什麼Google需要有越多的人參與測試,在上面開發更多的應用,並且提供更多使用者的體驗。他給了我們更多的啟發就是真正的網路時代因為這樣的平台被應用開發而來臨,使用者越來越不需要傳統操作系統上的束縛,軟體開發商也應該更清楚的看到平台應用上的商機,持續關注這樣的平台發展能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如何讓Chromebook/Chromebox可以使用自己build出來的Chromium OS或者第三方的Chromium OS?

自動使用Google Docs Viewer打開PDF、PPT及TIFF文件

Google Voice使用心得